- 2015年,我國農機行業在經歷了十年的高速增長以后,由持續的高速運轉逐步過渡到了在經濟新常態下中速和適度增長。1-5月全國農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83.10億元,同比增長7.18%,高于全國機械工業的平均增長速度。利潤增長速度達14.43%,是機械工業十三個行業中主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速度較高的行業,遠高于全行業實現利潤的增長速度。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農機工業在國家大力扶持“三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機工業繼續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當然,我國農機工業的發展中,還有很多問題,特別是高端農機裝備的發展嚴重滯后,高端農機市場仍然被國外農機制造企業所控制。
江蘇農機行業今年上半的生產運行情況與年前預計的情況要好得多,也好于全國農機行業。據中機聯的統計口徑,1-5月江蘇農機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達到15.3%,重回二位數增長,在全國同行業中和江蘇機械工業十三個分行業中,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都名列第一。行業利潤的增長也十分喜人,達到40.03%,也遠高于機械工業的其他十二個行業,(詳見圖表一、二)
如果就江蘇農機工業全口徑(一般稱為農機大行業,包括有關農機產品生產的十六個小行業)分析,江蘇農機行業的產銷運行形勢也是十分喜人的(詳見表一)。
農機全口徑十六個行業主營收入增長11.04%,比全省機械行業的增速高出近一倍,利潤的增長速度更達到17.88%,也遠高于全省機械工業利潤的增長速度。主營收入和利潤增幅重回二位數增長。
江蘇農機工業,無論是中機聯統計口徑,還是全口徑,行業的增長速度都達到了二位數。在整個工業和機械工業增速回落至5 %以下的走勢下,江蘇農機工業迎難而上,克服了市場疲軟、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種種困難,取得了如此的好成績,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他充分說明了江蘇農機工業經過近幾年的結構調整、在產品研發、創新驅動、兩化融合、市場開拓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也表明江蘇農機工業適應市場的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江蘇是全國農機工業的重要生產基地,按中機聯口徑江蘇農機工業的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12%左右,如按農機大行業(全口徑)計算,江蘇的農機大行業約占全國的15%左右,僅次于山東和河南,位于全國前三位。2015年1-5月,江蘇農機大行業實現主營收入470億元,2014年全省農機大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提前完成了江蘇農機工業“十二五”規劃中制定農機大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的目標。預計2015年江蘇農機大行業可實現主營收入1150億元。
當前農機行業生產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江蘇農機工業的生產銷售形勢雖然連續多年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今年上半年又取得了十分令人振奮的業績,但行業發展中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首先是產品結構的低層次化、重復建設的頑癥依然嚴重,特別是在旋耕機、小型植保機械、單缸柴油機、手扶拖拉機、中小型水泵、低端農用工程機械等。其次是高端農機裝備的市場基本上被外資農機企業所控制,江蘇的農機補貼有相當一大部分補貼給了外方獨資企業生產的農機產品。
三是江蘇農機工業的增速雖然達到了二位數的增長,但農機產品出口增長幅度有較大幅度下降,2012年江蘇農機產品出口的增長速度曾高達90%以上,但2015年1-5月全國農機產品進出口總額增長僅為3.74%,其中出口同比增長為4.84%。進口下降1.42%。江蘇農機產品出口下降幅度在5%以上。個別企業下降達10%以上。
四是農機產品的可靠性有待提高,主要是基礎件、電氣元件和液壓件的質量不過關,整機裝配質量不穩定,嚴重影響了主機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造成農民寧愿高價購買外資企業的產品。
五是實行全額購機以后,具體操作過程中,由于部分地區政府的補貼資金不到位,企業的資金回攏情況不夠理想,特別是省外到位率較低,1-5月全行業的應收帳款仍高達146億元,約占主營業務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六是虧損企業和虧損額舉高不下,1-5月全行業規上企業的虧損企業雖然減少了5家,但虧損額由2.04億元上升到2.49億元,增長22%。相當一部分中小農機企業生產困難。
七是由于近幾年國家實行農機補貼以后,農機市場連續看好,機械行業中的部分市場不景氣的企業轉行生產農機產品,有的甚至是大型機械企業,這些企業的進入,為我國農機行業增加了新的生力軍,這是好事,但也加劇了農機市場的競爭,原有農機市場的“三國”(國企、民企、外企)競爭,現在變成了“四方爭斗”,因而近年,農機產品的價格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當然,上述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有些問題是機械工業發展中的共性問題,有些問題正在逐步改善好轉,如江蘇單缸柴油機的多點重復生產問題,近幾年已經得到了很大的好轉,生產的集中度有所提高。小型植保機械的重復生產,隨著農機補貼政策的調整,也有了一定的改善。